我国印刷机械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1)

近年来,国家标准化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标委)及相关组织机构相继成立,行业标委会也经分批审核,重新确认,陆续换届。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以下简称标委会)经过半年多的评审工作,于2003年12月国标委正式下文批准组成第三届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对标委会委员组成名单进行审核、确认、颁发委员证书,标委会也根据章程和有关规定进行了通讯员组成名单的调整和审核。在2004年9月的换届会上,代表国标委向标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和顾问发放正式聘书。标委会委员、通讯员将承担起推进印刷机械行业技术进步和提高质量的重任,也要承担起通过标准的制订将中国企业的印刷机械产品与世界接轨的重任。

  标准化体制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标准化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国际标准化工作已经形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V)三大标准系统,另外被ISO认可的还有25个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拥有186个技术委员会,已经制订出13544个国际标准。其中TC130印刷技术委员会下设7个工作组,分别负责术语标准,印刷过程控制等7个方面标准,其中第五工作组负责人机工程学安全标准的制订,现在已经发布两个印刷机械安全标准。

  我国标准化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设260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涉及印刷技术分类的有四个委员会,分别是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复印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委会工作回顾

  印刷机械标准化工作原来归口在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所内设立专门的处室负责标准化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在此期间先后制定44项印刷机械标准,初步奠定了印刷机械标准化体系,推动了印刷机械产业的发展。

  1992年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机械部、新闻出版署、轻工总会、经济日报等部门推荐的22名委员、3名顾问组成标委会。实现印前、印刷、印后再加工,以及与此过程相关的机械设备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负责印刷机械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标委会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由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领导和管理。

  标委会成立以后,根据《章程》等有关规定.一批与印刷机械专业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申请,经标委会同意备案,成为标委会的通讯委员。他们被邀请列席标委会的会议,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获得标委会的资料和文件。通讯委员为标委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标准化工作素质。

  多年来,标委会在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委员、通讯委员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有效推动了印刷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进程,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印刷机械行业创造了一个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增强企业效益的局面,标委会为印刷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标委会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按照国家制、修订标准的原则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针,不断完善印刷机械专业标准体系。提出了印刷机械专业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划及年度计划的建议。同时,根据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机械工业联合会批准的计划,组织了印刷机械专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和复审工作,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宣讲、咨询和技术服务,有力推动了标准的实施。

  第二届标委会在1999年4月换届成立,由委员38名,顾问两名组成,24名委员具有高级职称,占总数64%。委员是以生产、使用、科研、流通等方面的科技人员为主。在标委会领导、秘书处和全体委员、通讯员的努力工作下,虽然秘书处人员变动较大,还是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为印刷机械产品质量控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期间,标委会不但建立起印刷机械标准化体系,还配合质量监督部门制订多项产品质量的分等规定,先后制、修订行业标准20多项,制订产品分等规定27项,有力推进了产品的质量工作。